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除研究易学的历史外,还有学者基于史学的需求,以《周易》为史料,探究其中的历史。
看似绕了一圈,但是把来龙去脉给讲得清清楚楚。65年后,这部书依然是大多数人阅读《论语》的首选版本。
相比较起来,似乎在《卫灵公》篇的翻译更好一些。应该说,第一个回合,杨伯峻胜。应该说,第二个回合,还是杨伯峻胜。贾政又往下看:夫不知,未有不愠者也,而竟不然,是非由说而乐者,曷克臻此?曷克臻此四字是代儒改的,宝玉原来写的是非纯学者乎。这种说法我嫌牵强,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。
再说回到杨伯峻的《论语译注》。客观地说,不足畏确实没有多少深意,像贾代儒那样愣是从用字和文章做法上寻出微言大义来,实在是太过穿凿。君子之道,孰先传焉,孰后倦焉?譬诸草木,区以别矣?君子之道,焉可诬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圣人乎?(《子张篇》19·12)这一章中,有子夏、子游两位同学,还有记录本章的子夏的随侍门徒。
所以,指代明确是古今通义。温家宝总理是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,自然官职很高,钱先生自然官职比较低。这与今天的我们一模一样。孔子设帐弟子曾参,记录者的老师,想必当时已经做了华夏公卿,故记录者尊称为曾子。
但是钱先生年辈很高,温家宝总理是晚辈。但是,孔子比孟懿子长一辈,比孟武伯长两辈。
即使后来孔子弟子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,也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了,但在孔子帐下,子仍然只是对孔子专门的尊称。如果子张已经担任了华夏大国的公卿,也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了,而且已经设帐授徒,子张的门徒此时随侍子张,现场有师徒祖孙三代人,并且是子张的门徒记录的这番谈话,那么开头几句话的原始记录应该是这样的:颛孙子问仁于子。孔子说:辞,达而已矣。如此记录,目的有三:表示尊敬,指代明确,语言简洁。
随侍弟子在综合考虑了孔子的官职大小、年辈长幼和道德学问水平高低之后,觉得自己老师的综合地位比孟懿子父子都高,所以特意将老师记作子,以显示对孔子特别的尊重。子曰: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所以,曾子师徒在编辑《论语》中记录孔子与齐景公交往的语录时,改称先生为孔子,而不改称为子,既表示了对孔子的尊敬,又慎重其事,指代明确,不至于发生歧义。吴天明,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。
要知道,三年之丧从来都是至亲至尊之丧,而老师并不是学生的至亲至尊。(《里仁篇》4·15)这一章出现了孔门师徒祖孙三代人:祖师爷孔子,记录者特别尊称为子。
顺便说几句题外话,如果孔子的两位弟子同场出现,他们之间的称呼则需要具体分析。而且老师道德崇高,学问精深,天下闻名。
依照笔者的学习心得,这种现象是有规律的,显示了周代君子官本位的核心价值取向,而且这一价值取向、文化心理甚至言说方式、行为方式,深深影响了后世几千年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,至今几乎丝毫未变,只是我们司空见惯,习焉不察而已。尊称夫子,因为周代华夏大国的卿大夫都可笼统尊称为夫子。当然,也有例外,例如下面这一章的记录就有问题: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古代经师说,子是男子的通称,所以孔丘称子。这种场景下只有孔子一个人才能被尊称为某子,那么本章开头几句话应该这样记录:子张问仁于子。当然,孔子当时还是齐国公卿高昭子的家臣,不够资格称子孔子夫子,当时的原始记录必然将孔子记作先生。
而且这样的称呼方式、语言习惯乃至价值取向、文化心理,至今都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,这是周礼的精神所在,汉语的精髓所在,也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,如此重大的问题,岂可小视哉?二当孔子师徒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时,记录者会是孔子的徒孙,孔子会被特别尊称为子,其设帐弟子一般会被尊称为某子,而记录语录的徒孙则自称为门人。这类例子,只要打开这几本书就会看到,可谓比比皆是。
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,再去深入研究周礼,研究春秋史,甚至研究整个的华夏思想史、文明史,都有可能见人所未见,言人所未言,岂不快哉。孔子弟子、徒孙们的老师子路(原始文献必然不可能如此记录,只可能要么尊称先生,要么尊称夫子,要么僭越礼制尊称仲子,曾子师徒编辑《论语》时,将其统统改为子路)。
又如:子疾病,子路使门人为臣。其价值取向、行为规范甚至言说方式,至今未变。
子出,门人问曰:何谓也?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关于这些,笔者过去已有所论述。齐景公是华夏大国的诸侯,他不可能在孔子帐下见孔子,只可能在朝廷上召见孔子,朝廷上可以尊称为某子的公卿很多。其三,看谁的道德水平高,更加令人尊敬,周代君子普遍崇尚仁义道德。
那么在孔子帐下,弟子记录孔子语录,自然直接记作子曰云云就可以了,不需要记作孔子曰云云。弟子们在堂上读书、自学、讨论,如果仍有不懂的,则入室请教老师,问毕退回堂上,随侍弟子记录他们师徒谈话的精彩部分。
如今学者说,孔丘道德高尚、学问高深,所以尊称为子。即使弟子以孔子之丧为至亲之丧、至尊之丧,按照周礼,也只需要守丧三个月份(不需足月)就可以了
这种情况下记录者怎么称呼孔子,主要有三条标准:其一,看谁的官大,周代君子有尚爵的核心价值观。 摘要:孔子的徒子徒孙如何称呼孔子,主要由在场者的官爵等级决定,同时也兼顾了年辈大小、道德学问高低等因素。
所以,指代明确是古今通义。当然也有例外,《雍也篇》6·8就将季康子记作季康子,而将孔子特别记作子,显示这一章语录的记录者认为孔子的综合地位比季康子高。这样的案例,《论语》《左传》中有很多。依照笔者的学习心得,这种现象是有规律的,显示了周代君子官本位的核心价值取向,而且这一价值取向、文化心理甚至言说方式、行为方式,深深影响了后世几千年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,至今几乎丝毫未变,只是我们司空见惯,习焉不察而已。
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,再去深入研究周礼,研究春秋史,甚至研究整个的华夏思想史、文明史,都有可能见人所未见,言人所未言,岂不快哉。周代的至亲至尊之丧,虽然也叫三年之丧,但是丧期已经大大缩短为天子七月,诸侯五月,大夫三月,士二月。
子出,门人问曰:何谓也?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古代经师说,子是男子的通称,所以孔丘称子。
(《里仁篇》4·15)这一章出现了孔门师徒祖孙三代人:祖师爷孔子,记录者特别尊称为子。(《卫灵公篇》15·41)这恐怕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,而且是他对周代文献言简意赅特点的高度总结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09:2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0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5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3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3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1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2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2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5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41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